寒冬臘月,陽光暖照。驅車進入南京市浦口區星甸街道后圩村地界,便可見一幢幢白墻黑瓦的傳統民居沿路兩邊一字排開,每幢建筑的外墻上都有統一的“(山旁加貢)”字字樣。沿途壁畫、燈箱上隨處可見的螃蟹元素提醒著:“(山旁加貢)”蟹產地,就在這里。
曾被稱為“江浦的西伯利亞”,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年產值達億元的省級現代漁業精品園;20年前全村人均年收入低于2000元,如今卻達23132元……要想了解后圩村華麗轉身的秘訣,繞不開螃蟹這個致富“密碼”。
近日,新華日報·交匯點記者在村里轉了半天,只見大片干涸的養殖田,不禁疑惑,“螃蟹都去哪了?”
“螃蟹早下市了,蟹塘也抽干了。你要是早兩個月來,我們這里可熱鬧著呢?!币慌孕呛墙舆^話茬的人,是后圩村退休村委會主任黃樹兵。
聽聞記者來這里尋訪螃蟹致富的“門道”,這位在村委會主任崗位干了24年的老人打開話匣子:“我們后圩村地處圩區,養殖水產還得從20多年前說起,2000年,村‘兩委’成立浦口區星甸鎮后圩水產養殖協會,摸索適合村子的產業致富出路?!?/span>
“一開始我們試種六合水芹,效果不理想,后來又跑去金壇學種蓮藕,還到盱眙學過養龍蝦?!秉S樹兵說,在高淳考察后,村“兩委”一致決定試養螃蟹。為了打消村民們的顧慮,他和另外三名村干部帶頭承包70畝蟹塘,說干就干?!邦^幾年沒試成功,我當時一年工資才一萬塊錢,前后4年工資都搭進去了?!秉S樹兵說。
但黃樹兵他們發現,高淳人陳育根在后圩承包的蟹塘養出的螃蟹又大又肥,收入可觀,讓不少村民羨慕不已。
“顯然是我們技術不過關,得學!”村干部們一拍即合,分頭去區里和鎮上請水產專家來村里指點幫助。跟著專家學、跟著養蟹高手學,那些日子,不少村干部和村民經常揣上本子、帶上筆,蹲在蟹塘邊一學就是大半天。從土地承包到技術指導,村里“一條龍”服務,讓這些完全沒有養蟹經驗的“門外漢”成長為行家里手,村民孫家兵就是其中一個。
“以前一個家庭掙個五六萬元,養了螃蟹之后一年少說掙二三十萬元,不少人都買了車蓋了房,日子越過越紅火,再辛苦也值得?!苯洑v了旺季的爆單忙碌,進入休養期,孫家兵和妻子喜歡在自家屋前聊天曬太陽,養精蓄銳迎接春天的新一輪“播種”。
像孫家兵這樣投身螃蟹養殖的原住村民還有很多,2014年前后,后圩村有100多戶養殖戶,大多以養殖螃蟹為主,養殖水域面積近萬畝。但很快,村“兩委”又敏銳意識到,“單打獨斗”的養殖模式效益有限。如何能讓后圩產的螃蟹擺脫高淳蟹的標簽,形成自己的品牌,規?;呦蚴袌??
“家庭農場的出現是一個轉折點?!焙筵状妩h總支書記董善軍告訴記者,2014年起,原浦口區農業局在村里試點建設家庭農場集中區,進一步提高生產經營集約化、專業化、組織化水平,全村122戶養殖戶中,先后有74戶成立家庭農場。2015年,該村又成立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,把6000多畝土地和辦公樓等進行資產的量化分股,統一發包運營,資產增值的部分每年拿出一部分來分紅。
“合作社成立之初,我們將村民的土地流轉到村委會,然后請來中介機構進行清產核資?!倍栖娬f,通過清查計算,村集體真正把家底亮給群眾。
“我家里四口人,共4畝多地,分紅拿到1.4萬多元,日子越來越有盼頭?!?5歲的謝兆榮是后圩村低收入戶,妻子和兒子患有殘疾。2018年底,依靠村集體經濟分紅,他終于摘下“貧困帽”。
據介紹,去年后圩村村民分紅464萬元,人均分紅1900元,集體經營收入700萬元、增幅達20%。
泥土路變水泥路、家家通上自來水、路燈照亮夜行路……股改不僅激活“沉睡”的集體資產,讓農民土地增值,還帶領全村蹚出一條特色水產養殖之路。隨著產業不斷振興,后圩村大力發展“支部+家庭農場+養殖戶”管理模式,通過統一授權“(山旁加貢)”蟹品牌、統一包裝和標簽,進一步提升產業規?;瘶藴?。如今,后圩村的螃蟹產量和品質逐年提高,畝產最多達250公斤,漁業年產值超億元。因螃蟹產業延伸出的鄉村旅游、濕地觀光、科普體驗等特色也得到進一步挖掘和提升。
午飯時分,“萬竹山居”農家樂里傳來陣陣飯菜香,老板平元邵正熱情地招呼著客人?!艾F在是淡季,品蟹旺季那陣子,游客最多,我們夫妻倆幾乎忙得腳不沾地?!眱赡昵?,平元邵帶著老婆一起回鄉開起農家樂。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,過去打工一年收入十來萬元,如今在家門口開農家樂一年少說能賺二三十萬元,心里別提多踏實。
“村里正在打造九峰山田園綜合體,建設親子旅游項目,明年從村里開車45分鐘就能直達南京主城,游客來品蟹賞花更方便?!逼皆壅f,他和不少農家樂經營戶都著手開建民宿,準備大干一番。
裊裊炊煙,美麗后圩。雖然沒有品嘗到螃蟹,但記者可以想象出“(山旁加貢)”蟹的膏肥味美,這是山泉水滋養出來的幸福滋味。